第417节(1 / 2)
见他不为所动,众人都有些急了,连忙又劝:“将军麾下人才济济,后方又有祝大人坐镇。京城文武百官,一派纸醉金迷,无一人可用,必输无疑。”
“求将军即刻登基,我等皆愿奉将军为主!”
李钺按照祝卿卿教的,矜持地摆摆手:“不行不行,我乃忠臣良将,不可行此大逆不道、不忠不孝之事。”
众人山呼:“求将军即刻登基!”
李钺还想摆手,忽然,帐篷外传来马蹄声。
李钺抬起头,朝外望去。
只见几辆马车缓缓驶入军营,驾车的人、跟在后面的士兵,都是李钺的亲卫。
李钺眼睛一亮,从位置上站起来。
随后他察觉自己有些失态,清了清嗓子,对众人道:“我前几日派人去接小祝大人,看来是小祝大人到了。”
“尔等方才所说之事,本将军会仔细考虑,与祝丞相细细商议,再给你们答复。”
“朕的皇后到了,朕去迎接!”
李钺朝他们微笑颔首,随后走出营帐。
众人面面相觑。
刚刚是不是有什么奇怪的称呼,“刷”地一下飘过去了?
他们有点没听清楚。
但是紧跟着,便有人道:“由小祝大人来劝将军登基,一定比我们来劝更有用!”
“正是这个道理!”
一行人马上冲出营帐。
李钺站在马车前,刚握住祝青臣的手。
祝青臣还没来得及下马车,就被一群人眼睛放光地围住了。
“小祝大人来了?我们正商议大事,就等您呢。”
祝青臣笑了笑:“我知道,我来劝。”
众人都松了口气,有皇后来劝,陛下一定肯松口登基。
祝青臣挽着李钺的手,两个人回了营帐,单独谈话。
以后在史书上,史官会这样写——
“帝后商议三日,后动情晓理,力陈民生多艰、前朝积弊。恳谈三日,帝遂起兵。”
事实上——
祝青臣窝在营帐里,啃着李钺给他烤的羊腿,吃得满脸都是:“这一路上累死我了,人都瘦了一圈。李钺,你出去就说我求了你三天,好不容易才劝服你,不要露馅了。”
李钺马不停蹄地帮他烤肉,给他倒水,抽空帮他擦擦脸上沾到的调料:“知道了。”
三日后,李钺点兵,挥师南下。
这是最后决战,祝青臣没有再留守后方,而是和他一起行军打仗。
朝廷腐朽不堪,打起仗来,一个可用将才都找不出来,就连军饷军粮也要层层盘剥,简直是烂到了根子里。
李钺和祝青臣一路畅通无阻,所过之处,士兵百姓皆开城门、箪食壶浆以迎王师。
不到半年,大军兵临城下。
李钺和祝青臣骑着马,在两军阵前,并肩而立。
老皇帝派了贴身的太监,在城楼上求饶:“陛下愿降!陛下愿降!”
李钺听见这话,微微皱眉:“谁是陛下?”
太监一惊,连忙改口:“将军、将军是陛下!城中那位陛下愿降,求将军手下留情!”
李钺笑了一声,加重语气:“让那位陛下亲自来见朕。”
“是,是……”太监被吓得不轻,屁滚尿流,跑下城楼。
不多时,大腹便便的老皇帝,便在一众太监的搀扶下,登上城楼。
他高声喊道:“李将军、祝大人,朕……不是,臣愿降!臣愿降!”
李钺调试着手里的弓弦,淡淡道:“那就开城门吧。”
“是是是!”老皇帝面上一喜,以为有了活路,跌跌撞撞地跑下来开城门。
城门一开,李钺一箭射在门上。
老皇帝赔着笑,夸赞道:“陛下好箭法!”
李钺没有理会他,和祝青臣一同入城。
城中门窗紧闭,一片寂静,但祝青臣知道,百姓们正胆战心惊地躲在里面,朝外面偷看。
两列亲卫骑着马,率先冲进城里。
亲卫朗声喊道:“新帝有旨,我军入城不伤百姓!诸位不必惊慌!不必惊慌!”
马蹄踏破长街青砖,亲卫的声音回荡在一片寂静之中。
在祝青臣和李钺骑着马,即将进宫的时候,只听得“嘎吱”一声响,有个小孩推开窗户,好奇地探出脑袋张望。
父母连忙按住他的脑袋,把他抓回来。
祝青臣回过头,朝那小孩笑了一下。
用时一年半,军队就这样进了城。
和前世李钺的三年相比,直接缩短了一半。
纵情享乐的前朝皇帝,还奢望自己能够分到一块田地,做一个富家翁,度过余生。
结果第二天,他就被告知,新帝判他斩立决,就在街市口,百姓都可以去观赏。
他还没反应过来,就被拖了出去。
至于剩下的贪官污吏,该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