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(2 / 2)
班上也没接到什么义务戏。”柳方洲也不嫌他烦,只是帮他捋住差点垂到车轮底下的浅灰格子围巾,“不然到了慈幼院、红十字会,恐怕得让你破费。”
“看见他们,我还是惦记家里。”杜若回身坐下,蹙起眉轻声回答,“六月里往现在没给我寄过信,也不知道日子好不好过……”
他六岁被送来庆昌班学戏,被班主起下名字来教养,早几年母亲还时不时进城来看他,或者托人送来口信。南下巡演那几月里杜若音讯难寻,家里也慢慢与他少了联系。
他戏务繁忙又无暇抽身顾及,想起来的时候又难免惦记。哥姐接连成家生子,也不知道母亲与奶奶生计怎样?今年天冷,家里的柴火是否足用?
一阵凉风倏地刮过,黄包车夫弓起背来提醒两位爷坐稳扶好,风大要当心。柳方洲没再说话,伸开胳膊把杜若揽进怀里。
杜若也不再说话,下定了决心似的垂下眼睛,不再去看街景,把脸颊埋进柔软的围巾里。他今天穿了粉青的薄呢长衫,外面罩了件玉色的羊毛大衣,围巾也是近乎白的浅灰,走在暗扑扑的街上颜色分明。
虽然浅色并不耐脏耐磨,不适合在胭脂水粉四处飞腾的戏园后台穿着,不过杜若偏爱这类浅淡的颜色与整齐简单的样式。比起大力宣扬革新学洋的同行来,他也不怎么追随潮流,这件大衣的款式还是前年的新货,袖口已经有些许的磨损,依然干净整洁。
柳方洲越看越觉得可爱,又顺手捏了他的脸颊一把。杜若习以为常地向他靠了靠,问师哥冷不冷。
“还好。”柳方洲的手从他脸边顺势放落下去,握住杜若放在腿上的手,“聚芳那条街前面可是有卖炒货的,可要买袋糖炒栗子再进去?”
杜若眼睛亮了一亮,点头。
于是柳方洲招呼黄包车在街口停下,买过吃食两人再慢慢步行到戏园。
“您二位可是聚芳约清的角儿?”那车夫利落收了车钱,抬头笑道,“我一见面就觉得您二位眼熟。”
“角儿可算不上。”柳方洲轻轻摆手,“一路辛苦了。”
“您甭说谦虚的话儿了。”车夫却格外健谈,“我猜猜——可是庆昌班的?”
杜若看了眼柳方洲,只能点头。
“嗐,我就说呢!”车夫又是笑着扶起车把,“没扮起来戏里的模样,我险些认不出来!庆昌班大名鼎鼎,您二位可是名角儿呢。”
柳方洲还想说什么谦虚话,一回头聚芳的门外还贴着庆昌班《十八罗汉收大鹏》的广告,特地用金漆画出来他这只翎冠红枪的金翅大鹏——一时间也只是哑然失笑。
虽然世界局势似乎风雨暗布,偌大京城仍然在秋色之下安宁自乐,皮黄京戏的营生越发昌盛。而庆昌班班底雄厚、名角众多,南下巡演的名气又加以聚芳的宣传造势,渐渐打出了响亮的名号,也算得上是京城数一数二的戏班了。
特别是头一批由庆昌班最早的原班人马教出来的生徒,在京戏界内夸赞不止。一众评价更是将项正典、柳方洲与杜若、李叶儿这两生两旦称之为“庆大班”,有资质出色、能够独当一班的意思。
前几日在徽商会馆的一场堂会演出,有票友为王玉青送了“京门教主”的匾额,也引得报头戏评一阵讨论。柳方洲站在街口买糖炒栗子时,还听得见旁边茶馆中有二人在议论。
“说是‘教主’也忒过分了一些。”一个紫黑面皮、手里盘着核桃的说,“这京戏又不是他王班主独创,只是文戏武戏都有徒弟拿手,《游园惊梦》更是京城独一份的漂亮——徒弟的巧处,难道都归到师父身上?”
“虽然口气不小,却不是他们自诩的。”另一个麻子脸也点头附和,“我倒是觉得……”
柳方洲还欲再听下去,面前卖炒货的小贩哗啦啦铲着刚出炉的栗子,问他要称几斤几两。
热腾腾的糖炒栗子一个个油光铮亮,半吐着黄澄澄的栗子肉,甜糯的香气直扑到人脸上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