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5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戚暮山想起在洛城买的那本南溟风物志,书中提到溟国最早依凭天然的金山银脉起家,待四方商贾过境,不过三代光景,就连王庭征税都改用算盘核计。

以至于他们十四年前投降昭国时,献出的钱银看似数量惊人,实则不及南溟全年商税之半。

闻非听后,不禁感慨:“……真有钱啊。”

戚暮山见他沉吟片刻,还以为这位皇子伴读要说什么高见,最后等了半天却听他张口道:“看来在南溟采药很赚钱啊。”

-

使团车队比萧衡预计的两天到关口提前了半天。

通过关口后,便是南溟的东泽城,此时已是日暮,东泽城的街道上灯火通明。

东泽居民熟知溟昭两国每年互派使臣的惯例,很快便有人认出那是昭国的使团马车,于是原本星散在道路上的人不约而同退让到两边。

这回闻非没有因为新奇而往外探头探脑,而是坐在戚暮山身旁,像他一样偏过头往外望去,毕竟不能让人觉得昭国使臣的形象太散漫了。

街道两旁大多是南溟人,清一色的黑发蓝眼,偶尔还能看到几张熟悉的中原面孔,想来那就是阿古拉说的昭国商人。

当马车靠近时,戚暮山听到他们嘴里在念叨着什么,但说的是南溟语,他听不懂。

闻非问:“他们在说什么呢?”

戚暮山摇头。

不过仔细一听,他们似乎都在重复着同一句话。

听的多了,戚暮山能勉强模仿出来,随即试着轻声跟念一遍。

忽然,他像是想起来什么似的,从被闻非随手一撂的书堆里翻出另一本书,绿色封皮,在一堆蓝皮书中格外显眼。

当初闻非看这书还以为其中有什么特别,结果一看是教人速成南溟语的,翻了几页便扔到边上了。

现在见戚暮山重新拾起来,还以为他心血来潮决定要好好学习溟语,以便接下来在南溟生活,结果看他只翻了两页。

闻非不免好奇,凑过去道:“公子,你发现什么了?”

“我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了。”

戚暮山又翻回第一页,泛黄的纸页上只写了一行溟文,他念了一遍,与外面的声音如出一辙。

随后他翻到下页,是一列昭国文字——愿帕尔黛保佑你。

“帕尔黛,是什么?”

“溟国传说里的圣女,传说是她带领人们逃离囚笼,找到这片富饶的土地,建立了溟国。此后人们为了纪念她,‘帕尔黛’既成了溟国宗教信仰的神明,也成了每任女国王的尊称。”

闻非受益匪浅道:“这是哪本书里讲的,我怎么感觉没见过?”

戚暮山把书放回书堆里:“听别人讲的。”

“萧大人吗?”

“不是。”戚暮山起身坐到对面,整理起被闻非弄散的书来,“年少时听人讲的。”

闻非不好意思麻烦别人收拾自己的烂摊子,于是过去帮戚暮山一起整理:“年少?”

“比你现在再小几岁的时候吧,那会儿塞北与北狄还能和平相处。”

“原来是老侯爷。”

戚暮山苦笑着叹了口气,吓得闻非以为自己说错话了,但见他又摇了摇头:“也不是。”

“那是谁?”

戚暮山沉默了良久,直到两人无言地收拾完毕,他才缓缓开口:“南溟的质子。当年溟国战败投降后,不仅送来钱财,还送来了和亲公主与质子。那会儿还不跟北狄打仗,我住在万平的家里,没事就随我娘出入皇宫,出入多了,也就遇到了那质子,听他说起这些事。”

南溟投降那年,闻非刚满周岁,因而等他长大些时,两国关系已经有所缓和,便几乎没怎么听说过这段陈年旧事了。

“那后来呢?”闻非追问道。

“后来啊……”戚暮山轻叹一声,漫不经心道,“后来我家破人亡,四处逃亡,再后来就成了这靖安侯了。”

闻非本意是想问那质子后来如何,但听戚暮山似乎有意回避这个话题,便默默把书箱搬回进座位底下。

-

是夜,使团在东泽城主安排的驿馆歇息下来。

经过十多日的舟车劳顿,终于能舒舒服服地躺在床榻上休息了。

但这家驿馆房间不多,还有其他信使在此歇脚,所以戚暮山同闻非、江宴池、萧衡四个人一间房。

“哎哟,委屈小侯爷和下官挤一间房了。”

萧衡已过而立之年,是个从五品的鸿胪寺少卿,平日与戚暮山不过点头之交。他对戚暮山的事了解一二,故一路上颇为照顾,指望着来日归国后,这位昭帝身边的红人能多美言他几句。

“萧大人言重了,哪里谈得上委屈。”戚暮山按住萧衡倒完水准备递杯的手,自己取了只新的琉璃杯,笑说,“这里是南溟,我们人生地不熟的,还得多仰仗您呢。”

萧衡明白戚暮山让他不必恭维的意思,便改成举杯的姿势,说:“侯爷谬赞了,来来,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